研究发现,夜晚光线过强会增加 40 岁以上成年人患中风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2025-10-27 来源: drugdu 39

在最近发表于《美国医学会网络开放期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究了夜间暴露于光线环境是否与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对于特定年龄、性别或基因构成的人群而言。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40 岁以上的人如果在夜间暴露在强光下,患心脏病(包括中风和心力衰竭)的风险会更高。在女性中,这种关联在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方面更为显著;而在较年轻的参与者中,这种关联在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方面更为明显。但对于心肌梗死或中风,并未发现明显的关联变化。

背景信息

健康的心血管功能依赖于稳定的昼夜节律,而这种节律又会影响血管功能、葡萄糖耐量、激素水平、血压和心率。如果这些节律受到光线暴露或不规律的睡眠模式的干扰,就会导致血压和心率升高、炎症加剧以及心率变异性降低。

动物研究显示,长期的昼夜节律紊乱会导致心脏结构发生改变,如心肌肥厚和纤维化。这还会加重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证据也表明,扰乱这些节律的轮班工作与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冠心病以及心力衰竭存在关联。

夜间光照是导致昼夜节律紊乱的重要因素,它与冠状动脉疾病、中风以及肥胖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升高存在关联,而这些疾病均为已知的心血管风险因素。然而,以往的研究往往依赖于基于卫星的数据来测量户外光照情况,或者仅基于小规模的研究群体,而非直接获取个人的光照暴露数据。

通过使用来自约 89000 名英国生物银行参与者的手表式光照传感器,此前的研究发现,夜晚光照强度较高与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率升高以及 2 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个体在白天和夜晚的光照暴露情况是否能预测 9.5 年随访期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

关于这项研究

这项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利用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参与者的数据,这些参与者在 2013 年至 2016 年期间佩戴了手腕上的光照传感器,持续佩戴一周。参与者所接受的光照量被持续记录下来,经过处理以剔除无效数据,并平均成 24 小时的分布情况。

因素分析确定了两个主要的暴露时段:白天(上午 7:30 至晚上 8:30)和夜间(午夜 12:30 至早上 6:00)。参与者被分为不同水平的光照暴露百分比组,其中 0 - 50% 的百分比代表最黑暗的夜晚。

心血管方面的相关结果,包括中风、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以及冠状动脉疾病,均通过医院、初级保健以及死亡登记记录得以确定。已患有心血管疾病(CVD)的个体被排除在外。

科克斯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了光照暴露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依次对人口统计学因素(种族、年龄和性别)、社会经济变量(贫困程度、教育程度和收入)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城市化程度、饮食、饮酒、吸烟和体育活动)进行了调整。还对潜在的与遗传风险评分、年龄和性别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额外模型测试。

主要发现

研究人员对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 88,905 名参与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 62.4 岁,其中 57%为女性,平均随访时间为 7.9 年。所有参与者在基线时均未患有心血管疾病。

夜间光照暴露与心脏病风险的升高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关联,而白天光照暴露在经过适度和社会经济因素调整后的模型中与较低的风险相关,但这些关联在完全调整生活方式因素后并不显著。当将身体活动排除在完整模型之外时,心力衰竭和中风的反向关联又重新出现。

与在最黑暗夜晚环境中的人相比,那些在夜晚光照最充足环境中生活的人,在调整了生活方式、人口统计学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后,患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中风的风险显著更高。

相比之下,夜间光照强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所有五项心血管疾病指标的风险就会增加约 5%至 8%。这些关联在不同模型中均保持一致,并且在进行调整后依然稳固。性别和年龄显示出一定的调节作用,女性患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增加幅度更大,而年轻个体患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幅度更大,但心肌梗死或中风的关联则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即使在考虑多基因风险因素后,这些关联依然存在,这表明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不太可能解释这些结果。

结论

这项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夜间光照强度越高,心血管疾病风险就越高,但无法确定这种关联的因果关系。这种关联背后的机制可能包括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障碍,从而导致血管和代谢方面的压力。不过,本研究并未直接考察褪黑素分泌减少的情况。

相比之下,白天充足的光照暴露可能会通过强化生物钟节律来促进心血管健康。

该分析的主要优势包括样本量大、客观的光照测量以及较长的随访期。然而,其局限性包括可能存在残留的混杂因素、种族多样性有限(主要为白人参与者)、缺乏关于光源的信息以及无法推断出因果关系。睡眠时长和效率是通过客观测量得出的,并纳入了敏感性分析;较短的睡眠时间部分削弱了一些关联。光源信息无法获取,限制了对与光照暴露相关的行为进行调整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造夜间照明可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可改变的环境风险因素,这凸显了在城市健康策略中保持夜间黑暗以及保证充足日光照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温雷德、D.P.、伯恩斯、A.C.、鲁特、M.K.、兰恩、J.M.、萨克内、R.、谢尔、F.A.J.L.、凯恩、S.W.、菲利普斯、A.J.K.(2025年)。夜间光照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关系。《美国医学会网络开放期刊》8(10):e2539031。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39031。

来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840489

责编: edito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