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来源: drugdu
42
今天发表在《精神药物》杂志上的一篇由肯吉·哈米托米博士及其同事(赵明明博士和杨建军博士)撰写、经过严格评审的综述文章,综合分析了美沙酮辅助心理治疗的不断发展的状况,探讨了针对难治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有力临床证据,并指出了在自闭症谱系障碍、饮食失调和存在性困扰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该综述追溯了从早期治疗前景到禁用状态再到当前监管挑战的复杂历程,并对由肠脑轴介导的安全性特征和新的恢复机制进行了批判性分析。
跨越七十年的研究历程
该综述涵盖了从 1912 年默克公司合成麻药酸盐到当代第三阶段临床试验的整个研究历程。哈米托什博士及其团队系统地分析了这种独特的兴奋剂如何通过逆转血清素转运体来大幅增加突触中的血清素,同时激活催产素和儿茶酚胺通路。作者查阅了 126 个原始资料,构建了一个关于麻药酸盐如何通过多种神经生物学系统产生其独特的社会性和治疗性效果的全面叙述。
在 2024 年 8 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要求进行额外的 III 期试验(尽管此前已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这一决定之后,这一综合研究达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该研究的审查过程系统性地解决了有关功能性未盲法操作和试验方案标准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曾导致监管审批延迟,同时仍专注于在多种精神疾病中所展现的显著治疗潜力。
在各类精神疾病治疗中的综合证据
作者们发现,在不同的临床应用中存在一致的模式,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试验结果尤为显著。二期和三期研究显示,在治疗抵抗型病例中,缓解率接近 80%,且治疗后的益处能持续数年。综合分析揭示了在传统方法无效的情况下,美沙酮辅助疗法如何实现了显著的症状改善,尽管由于对盲法完整性以及心理治疗方案标准化的考量方法学方面的担忧,其尚未获得监管批准。
除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之外,该综述还整合了有关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最新研究证据。在这些对照试验中,人们发现社交焦虑显著减轻。作者分析了美沙酮通过催产素机制产生的效果如何能够专门解决自闭症的核心社交缺陷。同样有希望的迹象也从有关伴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饮食失调症的研究以及患有危及生命疾病而产生存在性困扰的患者的研究中显现出来。
新的肠道-大脑抗压机制
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成果在于作者们对有关美沙酮诱导的抗压作用的最新发现进行了综合研究,这些发现是基于迷走神经依赖的肠道-大脑信号传导机制得出的。该综述整合了多项临床前研究的结果,这些研究表明,在美沙酮预处理下,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胆汁酸代谢来防止压力引发的行为和神经生物学变化。这些机制似乎与急性治疗效果不同,表明美沙酮可能通过外周以及中枢途径赋予持久的抗压能力。
哈希莫蒂博士及其团队研究了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如何消除 MDMA 引发的催产素释放以及其对心理恢复能力的增强作用,从而证明迷走神经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该研究结果与流行病学数据相联系,这些数据表明,使用 MDMA 可在人群层面降低抑郁和自杀倾向,不过作者也谨慎地指出,从观察性研究中确立因果关系存在局限性。
关键的安全考量与风险缓解措施
该评估对急性及慢性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综合了有关高温、低钠血症、交感神经过度刺激以及潜在神经毒性等方面的信息。作者详细阐述了对照试验表明,在不限制液体摄入的情况下,平均每升血液中钠含量可减少 3 毫当量,约有 31%的受试者出现了低钠血症。他们指出,催产素介导的抗利尿作用是主要机制,同时指出在特定条件下,精氨酸加压素也有一定作用。
关于神经毒性方面的担忧,该研究考察了来自人类神经影像学、认知研究以及动物模型的综合证据,这些证据表明,高温和氧化应激会加剧选择性的血清素神经末梢损伤。作者强调,在有温度监测、液体限制和剂量控制的严格临床环境中,可以显著降低这些风险,同时仍能保持治疗效果。
临床转化框架
该综述提出了推进美沙酮辅助疗法向临床应用推进的具体策略。作者主张纳入包括威胁诱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催产素受体基因检测在内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患者的选择。他们强调要标准化药物治疗方案和心理治疗环节,并在对照试验中就可接受的揭盲阈值达成共识。
哈希莫蒂博士是千叶大学法医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的教授,他在神经药理学和压力适应机制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个国际团队将临床精神病学经验与基础神经科学观点相结合,使他们具备了独特的综合这一复杂多学科领域的能力。
这篇全面的同行评审综述文章对 MDMA 辅助心理治疗的当前知识状况进行了批判性的综合分析,为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以理解这一新兴的治疗模式。通过系统地分析和整合来自不同文献的研究成果,作者们不仅提供了该领域发展历程的历史视角,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路线图。此类全面的综述对于发现个别研究中可能不明显的模式、解决文献中存在的明显矛盾以及突出推动该领域发展的最有前景的方向至关重要。这里所呈现的综合分析为寻求了解该领域的新手以及希望将其工作置于更广泛科学背景之下的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来源:
基因组出版社
参考文献:
赵,敏敏等(2025年)。《美沙酮在精神病学中的应用:从创伤后应激障碍到新出现的适应症、安全性及未来方向》。《致幻剂》。doi.org/10.61373/pp025i.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