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来源: drugdu
73
【滴度医贸网专家回答】
一、怎么判断一个软件是医疗器械软件?
简单来说,欧盟认为一个软件属于医疗器械软件(MDSW),需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
它得“干医疗的活”
比如诊断疾病、监测病情、治疗患者、辅助手术等。如果只是记录运动步数、提醒喝水,或者给医生发通知(不涉及医疗决策),那不算。
例子:分析心电图数据给出心脏病风险的软件 → 是;记录每天走了多少步的健身App → 不是。
它得“处理数据”
软件不能只是存储或显示数据(比如电子病历系统),必须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修改,然后给出医疗相关的结果。
例子:根据CT影像自动标记肿瘤位置的软件 → 是;单纯存储CT图片的云盘 → 不是。
它得“直接用于患者”
软件的功能必须针对具体患者,而不是给医院做统计、给医生培训,或者给科研人员分析数据。
例子:根据糖尿病患者血糖数据推荐胰岛素剂量的软件 → 是;统计全院糖尿病患者数量的报表工具 → 不是。
特殊情况:如果软件是“驱动硬件医疗器械”的(比如控制胰岛素泵的软件),那它的分类要和硬件设备一致;如果只是“辅助”硬件(比如分析MRI图像的软件),就按自己的风险分类。
二、医疗器械软件怎么分类?风险越高,要求越严
欧盟把医疗器械软件分成4类,从低到高是I类、IIa类、IIb类、III类。分类主要看软件出错后对患者的伤害有多大:
I类(低风险)
软件只提供通用健康建议,不直接参与医疗决策。
例子:教你如何健康饮食的App;记录睡眠时间但不分析数据的工具。
合规要求:制造商自己写个声明说“我符合MDR”,不用公告机构审核。
IIa类(中低风险)
软件用于辅助诊断或治疗,但出错不会立刻危及生命。
例子:根据患者症状推荐可能疾病的问诊软件;监测血糖但不会自动调整胰岛素剂量的工具。
合规要求:需要公告机构审核,提交技术文档和临床评估报告。
IIb类(中高风险)
软件监测关键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或者用于慢性病长期管理,出错可能导致严重健康问题。
例子:实时监测心脏早搏的软件;癌症患者化疗副作用跟踪系统。
合规要求:公告机构审核更严格,可能需要临床试验数据。
III类(高风险)
软件用于危重监护(如ICU设备控制),或者出错会直接导致死亡/残疾。
例子:AI辅助手术机器人控制软件;实时控制呼吸机的软件。
合规要求:必须通过公告机构审核,提交详细临床数据,上市后还要持续监控风险。
关键提醒:如果软件是模块化的(比如一个软件有“数据录入”“AI分析”“报告生成”多个部分),每个模块单独分类,整体按最高风险模块来。如果是AI驱动的软件(比如用机器学习诊断疾病),欧盟还会额外检查算法是否透明、数据是否有偏差、模型更新后是否还靠谱。
三、2025年最新变化:App商店也要管!
欧盟现在要求:如果App商店上架的软件声称自己是医疗器械(比如“皮肤癌检测App”),平台必须检查它有没有CE认证,并公开制造商信息、产品标识(UDI)等。平台可能会随机抽查,确保软件持续符合MDR要求,否则可能被下架或罚款。
总结:欧盟对医疗器械软件的监管核心是“风险越高,要求越严”。制造商需要先判断自己的软件是不是医疗器械,再根据风险分类准备合规文件,尤其是高风险软件(IIb/III类)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和钱做临床试验。
您已成功订阅,无需重复提交。
确认
请输入正确邮箱!
订阅
邮件订阅热门医贸资讯,了解第一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