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acapavir“零时差”落地乐城,我国HIV防控迈入长效预防新时代

2025-07-30 来源: drugdu 39

2025年7月25日,全球同类首创、一年仅需给药两次的HIV暴露前预防药物Lenacapavir(来那帕韦)正式落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这一具有突破性机制和长效防护能力的创新药物,实现了与全球几乎“零时差”的同步可及,为终结艾滋病流行目标提供了新武器,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HIV防控格局的多元化进程。

我们在防控HIV的征途中,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张福杰教授介绍,Lenacapavir是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衣壳抑制剂,适用于有感染HIV-1风险的成人和体重不小于35 kg的青少年进行暴露前预防(PrEP),以降低通过性行为感染HIV-1的风险。近日,Lenacapavir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用于HIV暴露前预防,彰显了其在全球预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理念升级: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必由之路

当前,HIV仍是全球及中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HIV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一旦感染,目前尚无治愈办法,如果未及时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最终可能发展为艾滋病(AIDS)。随着我国综合防控策略的不断优化,HIV防控已经取得显著成绩。长期以来,HIV防控策略经历了从“行为干预”为主,到“行为+药物”结合的演进,暴露前预防作为重要的药物预防手段,已经成为全球主流的综合预防措施之一。

暴露前预防,指未感染HIV的人在发生易感染HIV行为之前服用特定的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以预防HIV感染的方法,为可能存在HIV感染风险的人群提供了一道“防护墙”。这就像在人体内提前设防,一旦出现HIV暴露,药物能直接拦截和控制病毒,阻止感染,张福杰教授解释道。

治疗是与病毒对抗的持久战,而预防是伏击战,阻击刚接触人体的病毒,从而降低感染风险。张福杰教授指出,目前医防融合是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核心原则,然而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大家总认为HIV离自己很遥远而忽视预防。实际上我国HIV新发感染防控仍面临挑战,且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我国2024年新报告感染者已达10.2万例[1],占全球新发感染的7.8%[2]。一旦感染,患者将面临终身抗病毒治疗的身心负担。因此,以预防为主,通过科学防控避免感染才是终结艾滋病流行的根本之道。

目前HIV疫苗的研发道路依然漫长,暴露前预防仍然是现阶段不可替代的防控支柱。作为降低高风险人群HIV新发感染的有效手段,暴露前预防被《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列为针对高风险人群的重要干预策略之一。《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也明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总方针,提出降低新发感染、减少相关死亡、维持低流行水平的目标[3]。然而现实中,由于每日服药的模式难以长期坚持,很多人用过但最终放弃,甚至知道但从未使用,这也让PrEP的普及面临挑战。

药物革新:全球首创“一年两次”长效方案如何颠覆HIV预防格局?

相比目前获批的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物,Lenacapavir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长效方案”——每年仅需给药两次,药物会在体内缓释维持高效的抗病毒浓度,形成长达半年以上的保护屏障。张福杰教授形象地比喻道,这是因为Lenacapavir能够直接与HIV衣壳蛋白质亚基结合,它像精准的“病毒拆弹专家”,阻断了病毒复制关键步骤,如阻止病毒组装和释放,从而实现预防HIV感染。我们以前的药物更多像是“守在门口”,Lenacapavir则是“门、走廊和客厅”都安排了哨兵。此外,作为创新的衣壳抑制剂,Lenacapavir与其他现有药物不存在已知的交叉耐药性,这也就意味着当面对现有的一些耐药病毒株时,Lenacapavir同样有效。

我们需要厘清一个关键概念,Lenacapavir是HIV长效预防药物,而非预防性疫苗。张福杰教授表示,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问世,长效预防药物不会像疫苗那样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而是通过在人体内提前“放置”能够长时间维持特定浓度的药物,从而在之后的保护期内,阻止病毒的入侵,预防疾病。

Lenacapavir不仅作用机制独特,而且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展示出超越以往的保护效力。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载的PURPOSE 1与PURPOSE 2两项全球三期临床研究,覆盖了不同性别与风险人群,研究结论一致显示,在“一年两针”方案下,超过99.9%的受试者HIV检测持续阴性,展现出其卓越的有效性,成为现阶段预防效果最为卓越的方案之一。正因此,Lenacapavir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24年度科学突破”之首。

对于高风险人群而言,Lenacapavir的优势不仅在于有效性,更在于显著降低频繁服药带来的心理负担,避免了药物暴露引发的隐私风险,也避免因漏服或停服而导致预防失败。它尤其适用于担忧服药行为被家人、伴侣或同事发现,或因生活作息不稳定而难以坚持每日用药的人群,为其提供了一种长效且隐私保护性强的防护选择。 

协同共进:多元方案筑牢HIV防护网

预防HIV感染的核心措施包括避免HIV感染高风险行为、及时采取医学干预等。从每日口服药物的普及到长效方案的引入,我国正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HIV防控网络。如每日口服PrEP药物这样的主流预防方案,为高风险人群提供了可靠的保护,目前我国已批准达可挥®和舒发泰®两种每日口服的PrEP药物,随着Lenacapavir在海南博鳌的落地,有需求的人群将获得更便捷、高效的预防新选择。

然而,目前我国PrEP的认知率和使用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不少高风险人群依然面临信息获取不畅、服药隐私顾虑、社会偏见等现实阻力,即便已有药物可选,依然有很多人“知道但犹豫、想用但放弃”。作为一种革新性的长效预防药物,Lenacapavir可以极大缓解这些现实焦虑,提高了用药便利性,高风险人群几乎不需要改变生活节奏,同时利于隐私保护。如今,在多元化的暴露前预防选择下,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暴露前预防方案。

防控HIV绝非单靠一种药物就能实现,它需要多种预防手段配合。张福杰教授提醒,暴露前药物预防作为HIV综合预防策略的一部分,应同时结合更安全的性行为,包括使用安全套,以降低通过性行为而感染HIV的风险。Lenacapavir作为高效的“生物盾牌”,能大幅降低感染HIV的风险,而安全套则是不可或缺的“物理屏障”,能同时预防HIV、梅毒、淋病等多种性传播感染,组合使用能获得更为全面的防护。

如今,创新药物在不断引进与应用,后续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提升其知晓率、接受度和使用率,这需要公众认知提升、临床医生教育深化、医保政策支持与社区动员协同发力,缺一不可。张福杰教授指出,日常生活中的多性伴性关系、无保护的性行为、共用针具/注射器等,都可能增加HIV感染风险。除了这些传统的行为学干预,创新的药物预防方式也提供了一种新的防艾选择。一般人群及高风险人群都应提高防艾意识,个体结合自身需求利用好创新药物,从而做到更全面、更科学、更自适的健康防护。随着越来越多创新药研发和临床证据的积累,相信全球HIV防治工作将迈向新阶段。

参考资料

[1] 2024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5,31(03):225.

[2] UNAIDS GLOBAL AIDS UPDATE 2025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的通知_国务院文件_中国政府网

责编: edito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