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速答】合规审查的标准和流程是什么?

2025-07-11 来源: drugdu 68

【滴度医贸网专家回答】

 

合规审查的标准和流程如下:

一、合规审查的标准

合规审查的标准是确保企业或组织行为合法合规的基准,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法规要求

国家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等,如《公司法》《劳动法》《网络安全法》等。

国际条约与监管规定:涉外企业需遵守投资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如GDPR)及双边条约协定。

行业监管要求:如金融行业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规定,医疗行业的医疗器械审批流程等。

2.行业标准与最佳实践

行业准则:如金融业的巴塞尔协议、医疗行业的ISO 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社会责任要求:企业需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如环保标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商业惯例:如合同条款的公平性、广告宣传的真实性等。

3.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公司章程与规章制度:如财务审批流程、人事管理制度、信息安全政策等。

内部行为准则: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道德规范、操作规范等,如反贿赂政策、利益冲突回避规定。

市场承诺:企业对外发布的声明、承诺等,如产品质量保证、售后服务承诺等。

二、合规审查的流程

合规审查的流程是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阶段:

1.准备阶段

组建审查团队:由合规官、法务人员、业务部门代表等组成,明确职责分工。

明确审查目的与范围:确定审查的具体对象(如合同、项目、制度等)和范围(如财务、采购、销售等)。

查阅法律法规与内部制度:收集与审查对象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制定审查方案:明确审查原则、方法、程序及时间表,编制审查计划。

资料收集与初步了解:向审查对象提供资料清单,初步了解其业务情况。

2.实施阶段

程序与内容审查:

检查审查对象的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如决策流程是否符合公司章程。

审查内容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或内部制度,如合同条款是否公平、广告宣传是否真实。

风险评估与分类:

识别合规风险,如员工行为风险、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等。

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按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划分为高、中、低风险。

资料整理与分析: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若发现资料不完整或存在矛盾,需进行补充审查或现场核实。

专家评审与咨询:

对涉及敏感领域或重大事项的审查对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或咨询相关部门意见。

3.报告阶段

形成审查报告:

提出合规审查意见,明确审查对象是否合规。

针对合规风险事项,提出改进建议,如修订制度、优化流程等。

报告审批与上报:

审查报告需经首席合规官审批并加盖企业印章。

及时上报至上一级合规主管部门或监管机构。

4.整改与监督阶段

下发整改通知书:

对存在问题的审查对象,下发合规审查处理意见与《合规审查整改通知书》。

明确整改要求、期限及责任人。

整改实施与反馈:

审查对象需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若对整改意见有异议,可在7日内提出书面复查申请。

定期跟进与复查:

合规主管部门需定期跟进整改情况,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对整改不力的单位或部门,采取进一步措施,如通报批评、扣减绩效等。

三、合规审查的实践要点

保持公正客观:审查团队需避免主观偏见和利益冲突,确保审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全面覆盖无遗漏:审查范围应涵盖企业或组织的所有业务领域和流程,避免盲区。

及时性与动态性:合规审查需及时进行,以适应法律法规和业务环境的变化。同时,审查流程需具备动态调整能力,以应对新出现的合规风险。

强化沟通与协作:审查过程中需与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充分沟通,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共同推动合规问题的解决。

注重证据收集:审查过程中需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存,确保审查结论有据可依。

持续改进与优化:根据审查结果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审查流程和标准,提高合规审查的效率和效果。

责编: edito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