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湿疹治疗的「新进展」

2025-08-26 来源: drugdu 69

近期,LEO Pharma宣布FDA已批准ANZUPGO(delgocitinib,德戈替尼)乳膏(20 mg/g)用于局部治疗成人中重度慢性手部湿疹(CHE)。资料显示,德戈替尼是一款泛JAK抑制剂,可以同时抑制JAK1、JAK2、JAK3、TYK2靶点,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如IL-4、IL-13、IL-23等)信号传导,减轻皮肤炎症与瘙痒。

德戈替尼乳膏是全球首款专门用于治疗中重度慢性手部湿疹的外用JAK抑制剂,有望成为CHE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原理及研发进展

手部湿疹是最常见的手部皮肤病,可呈红斑、丘疹、水疱、鳞屑、角化过度、皲裂等多种皮损,大多数手部湿疹患者会发展为慢性疾病。慢性手部湿疹(CHE)是指持续三个月以上或一年内复发两次或以上的手部湿疹,常伴有继发性皮肤感染、持续疼痛和剧烈瘙痒,其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严重影响生活。

有研究显示,在过去1年发生手部湿疹的患者中,慢性手部湿疹约占63.8%,且多为中、重度,严重程度与患者生活质量高度相关。手部湿疹超过半数的患者由职业接触导致,在医务人员(频繁洗手)、理发师(接触染发剂)、工人(接触有机溶剂)等职业暴露群体中高发。

手部湿疹病因复杂,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多为接触因素和机械损伤,包括:①接触性变应原,如金属制品、食物蛋白等;②接触性刺激物,如酸、碱、有机溶剂等强刺激物,或水、肥皂、洗涤剂、机油、印刷品等弱刺激物;③机械损伤,如外伤、搔抓、长期摩擦等。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特应性体质、精神状态、激素水平、机体免疫状态、微量元素变化等。特应性体质在内源病因中占主导地位,有特应性皮炎病史者患手部湿疹的风险显著高于无AD病史的人群。在特应性体质患者中,Janus激酶(JAK)信号通路和Th2释放的IL-31在瘙痒症状中起重要作用。

JAK抑制剂靶向JAK-STAT(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通路,该通路在许多免疫介导疾病(如A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虽然针对AD的JAK抑制剂对HE的疗效尚未完全明确,但抑制Th2通路可能对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有益,因为多种过敏原可引发Th2偏向的免疫反应。

图1 JAK-STAT信号通路
图片来源:文献资料

目前,全球共有两款治疗手部湿疹的JAK抑制剂药物上市,分别为Incyte的芦可替尼和日本烟草的德戈替尼,其中芦可替尼已在国内获批上市,此外全球有2款JAK抑制剂手部湿疹适应症进入临床阶段。
芦可替尼(ruxolitinib)由Incyte开发,起初被用于治疗骨髓纤维化等骨髓增殖性疾病,于2011年11月获FDA批准上市,商品名Jakavi,之后被批准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等适应症的治疗。2021年9月,FDA批准芦可替尼乳膏剂型上市,商品名Opzelura,用于短期和非连续长期治疗12岁以上轻中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之后又被批准用于治疗非节段型白癜风。得益于广泛的适应症覆盖和出色的临床数据,芦可替尼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到47.28亿美元,增长势头稳健。

磷酸芦可替尼片于2017年3月通过优先审评程序在国内获批上市,商品名捷恪卫,2019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前磷酸芦可替尼片国内已获批适应症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和骨髓纤维化。分别为29.1%对比6.9%和49.5%对比18.2%,这些结果在统计学上均呈显著差异(p<0.001)。

德戈替尼由日本烟草公司(Japan Tobacco Inc.,JT)开发,利奥制药被授权除日本外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治疗皮肤病学适应症的独家权利。德戈替尼是一种泛JAK抑制剂,可以同时抑制JAK1/2/3及TYK2靶点,通过阻断JAK-STAT通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如IL-4、IL-13、IL-23等)信号传导,减轻皮肤炎症与瘙痒。目前,德戈替尼已获得美国、欧盟、英国、瑞士、阿联酋、中国澳门等多地批准,用于治疗对皮质类固醇治疗应答不充分或不适合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中度至重度慢性手部湿疹(CHE)的成人患者。

德戈替尼的临床III期DELTA 2试验初步结果显示,在第16周和额外分析中,使用Delgocitinib乳膏的患者相比于使用乳膏赋形剂的患者,明显增加了达到了主要终点(IGA-CHE为0分或1分且第16周较基线改善≥2分)和关键次要终点(HECSI-75指数改善≥75%)的比例。

在中国,德戈替尼乳膏针对中重度成人慢性手部湿疹的中国III期临床试验已于2023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完成首例患者的入组和给药。2025年2月27日利奥制药宣布,德戈替尼乳育用于对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或不适用的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中重度慢性手部湿疹(CHE)的中国3期临床试验DELTA达到主要终点。

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手部湿疹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全球发病率每1000人年约有5.5-8.8例,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年患病率约为5.2%-10%,终生患病率可达14.5%,约三分之一患者病情为中重度且有特应性皮炎(AD)病史。

手部湿疹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按病程长短分类为急性手部湿疹(病程≤3个月或1年内发作≤1次)和慢性手部湿疹(病程>3个月或每年复发≥2次),其中慢性手部湿疹比例约为2/3。

CHE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难以通过单一途径改善患者症状,目前尚不能根治,目前的防治要点主要为结合病因、病程、严重程度、皮损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个体化方案,积极寻找病因、明确诊断、控制并发症、尽快改善症状并延缓和减轻复发。

目前CHE的药物治疗方案普遍为多模式治疗,局部治疗是轻度CHE患者的标准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润肤剂、外用糖皮质激素和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但高达65%的病例在治疗后无法缓解;中度至重度病例通常对局部治疗有抵抗力,需要全身治疗,治疗方案包括紫外线光疗等物理疗法和系统药物治疗,包括系统使用类固醇、维甲酸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

目前的CHE治疗药物仍无法覆盖CHE患者的全部治疗需求。现有疗法如外用激素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长期使用存在皮肤萎缩、耐药等风险,疗效也常不足。系统性免疫抑制剂虽有效,但副作用较多且需密切监测。大量患者仍面临病情反复、瘙痒剧烈和生活质量低下等问题,亟需更高效、安全且可及的新治疗方案。

结语

德戈替尼乳膏作为全球首款外用泛JAK抑制剂,填补了中重度慢性手部湿疹(CHE)靶向治疗的空白,为对传统激素治疗反应不佳或不适宜的患者提供了全新选择。其通过同时抑制JAK1/2/3及TYK2靶点,高效阻断IL-4、IL-13等促炎因子信号通路,显著缓解皮肤炎症与瘙痒。III期临床试验DELTA研究达到主要终点,证实其疗效与安全性优势。相比系统性JAK抑制剂,德戈替尼乳膏具备局部给药、全身暴露低、使用便捷等特点,更适合长期疾病管理。随着其在华获批进程推进,有望显著改善CHE患者生活质量,推动我国湿疹靶向治疗与国际接轨,并为特应性皮炎等更多适应症的拓展提供循证依据。

https://news.yaozh.com/archive/45951.html

责编: edito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