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C新市场开发一败涂地!5点复盘思考

2024-09-19 来源: drugdu 34


深圳中联大药房一纸全面歇业的公告,也宣布了这家曾经的全国百强连锁没能扛住经济的低迷,轰然倒塌。也勾起了笔者对多年前在深圳开拓OTC新市场的一段回忆。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第一个经济特区,既是无数商海弄潮儿心中的“圣地”,也堪称人间奇迹诞生的地方。

2001年8月,25岁的我,由于业绩出众,被企业派驻深圳开发市场。

当时笔者所在的企业,主业以女士用品(卫生巾,护垫)为主,业务范围主要在西南地区,基于对女性护理产品附加值提升的理念,开发了两款女性产品——“怜香惜玉”药用护垫和“怜香惜玉”药用湿巾,属于医疗器械类。

在精致的外包装、促销品,报纸软文的设计推广等推动下,一上市在贵州市场就广受欢迎,迅速覆盖贵州当地的连锁、诊所、单体药店、商超、妇保医院等主流渠道,也极大坚定了决策层向外扩张、向全国推广的信心。

深圳作为当时的经济特区,男女人口比例达到惊人的1:7,也是男科、妇科产品的重点市场,并且,深圳的连锁药店发展正如火如荼,走在全国的前列。

决策层认为“就算一家药店每天卖一盒,半年我们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当时的市场开发主要是骑着单车,跑遍深圳关内关外六个区,谈连锁、建客情、做动销、做主推、贴海报……完全把贵州市场的“成功经验”复制过来。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虽然经过几个月的拓展,深圳的主要连锁都已经有了我们的产品,动销也在逐渐提升,但是诺大的深圳市场,没有媒体投入,仅凭三个人骑着自行车,一家药店一家药店的拜访、陈列、促销,无异于杯水车薪。

偏偏在这个时候,总部又利令智昏地下达了“买一送一”的指令。

一个才导入市场不足半年的新产品,没有任何广告投入,还没有度过培育期来到成长期,就拔苗助长地要求上量、实现突破,结局不言自明。

很多年以后,想起这段往事,外无援军,内无粮草,且没有任何的自主权,一切行动都必须严格按照总部的遥控指挥执行,有时还朝令夕改、一日三变……

不到半年后,眼看上量无望,又不愿再加大投入的总部吹响了撤退号,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驻外经历也宣告结束。

复盘一下这次失败的外派,主要原因有五点。
第一:没有前期的市场调研,也就没有营销战略4P理论的第一步:探查。

不知道深圳市场有多大?多少人口?多少家连锁?多少家单店?需要多少代表维护?多少目标消费群?妇科产品的客单价是多少?有哪些品类?我们的价格带在什么位置?我们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在哪里?准备投入多少?怎么投入?预计投入产出比是多少?多长时间实现盈亏平衡?在这些问题都没有初步的调研之前,仅凭贵州市场的成功经验,就觉得深圳市场也能拿下,一拍屁股、一腔热血,就决定开发。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老话应验。

第二:没有聚焦渠道的重点,在人手,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却采取了普遍撒网的方式,也就是没有营销战略4P理论的第二、三、四步:细分、优先、定位。

妇科药用护垫和药用湿巾在妇科药物中的使用比例有多大?市场份额有多大?患者的主要购买方式是在药店还是诊所?哪些患者是我们的目标消费群?哪些终端需要重点开发、维护?定价多少才是目标消费群普遍接受的心理价位?怎么做好售后服务,让患者成为长期的忠诚消费者?在这些问题都没有认真思考的情况下,东奔西突,想要面面俱到却又举步维艰。

第三:促销不是万能的,买赠更是双刃剑,要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动销方案要符合产品的生命周期。

一个才导入市场不足半年的新品类,铺货上柜都没有全部完成,消费者的认知都没有建立起来,就基于销量的压力,贸然开展“买一送一”的买赠活动,那你在消费者心中就是廉价、卖不动、不好用的低端货,严重损害预设的高端定位,被市场抛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四:对于陌生市场的开发建设,在企业没有实力投入,没有一定阶段预亏估计的前提下,采用熟悉当地市场情况的代理商模式,或者招聘当地有经验、有资源的销售人员的方式,比起从总部派驻两眼一抹黑的员工,也许更合适。

第五:“以人为本”是企业和组织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尊重人、善待人,而不是套路人、算计人,落到实处就是——该有的要有,该给的要给,不要精于算计。

锱铢必较,最后吃亏的是企业。

去深圳之前,我在贵州市场的收入已经达到8000元/月,偶尔可以上万,在2000年的医药圈,已经属于高收入,但是响应企业的需要,也为了见见世面,提高自己的视野格局,申请外派深圳,企业保留了我的基本工资(650元/月),以市场开发初期没有效益为由,鸡贼地砍掉了企业制度中外派人员80元/天的补助。

也就是让我放弃近万元的月收入,拿着650元的基本工资(住宿在公司租赁的办事处),去国内生活水平一线的深圳开发拓展市场。650元的收入,在深圳,别说跑市场,每天多喝几瓶水,多坐几次车就已经严重超支。

衣食足而知礼节,员工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还有心思听鸡汤连天、吃大饼满满吗?

不到5年,这家企业也破产清算、湮灭在市场的浪潮中,这已是后话。

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事物总有两面性,虽然在深圳熬过了艰难的半年,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能力,积累了人脉,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也成为笔者此生一段值得珍藏的经历。而从深圳归来不久,笔者也被一家本土的知名药企相中,开启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https://mp.weixin.qq.com/

责编: edito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