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和生化指标在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5-11-28 来源: drugdu 37

乳腺癌仍然是女性面临的全球性重大健康挑战,而晚期诊断是其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尤为突出,因为那里难以获得先进的、昂贵的诊断工具。迫切需要经济实惠、非侵入性且易于获取的诊断方法。这篇综述强调了血液学和生化血清标志物作为填补这一诊断差距的关键工具的巨大潜力,为乳腺癌的诊断、预后和治疗监测提供了见解。

与乳腺癌相关的血液指标
通过常规且成本低廉的检测(如全血细胞计数)得出的血液指标,能够让我们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包括全身性炎症和免疫反应,这些都是癌症的特征表现。

形成要素:多项研究均表明,乳腺癌患者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存在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RBC)数量的减少(表明贫血),以及白细胞(WBC)数量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水平与健康个体相比通常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反映了肿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NLR 已成为一种可靠的预后指标。较高的 NLR 通常与更差的预后相关,包括更短的无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尤其是在 HER2 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等侵袭性亚型中更为明显。其价值在于反映肿瘤促进的炎症环境。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PLR 升高是另一个与肿瘤更具侵袭性特征相关的关键指标,比如淋巴结受累情况和更高的肿瘤分级。人们认为血小板通过释放生长因子以及保护癌细胞免受免疫监视的作用,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红细胞沉降率(ESR):作为炎症的一种非特异性指标,乳腺癌患者中的 ESR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高水平与不良预后存在关联。

与乳腺癌相关的生化血清标志物
血清生化标志物能够提供有关代谢和器官功能的补充信息,这些功能可能会因癌症的发展和转移而受到干扰。

酶类: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LP)尤为重要。LDH 水平升高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有关,而 ALP 水平上升通常可作为骨或肝转移的重要指标。

肌酸激酶-BB:这种同工酶本身可能并非是判断肿瘤性质的可靠指标,但作为乳腺癌激素依赖性的指标,它却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

血尿酸(SUA):血尿酸的作用是复杂且具有双重性的,它既具有抗氧化作用,又具有促炎作用。血尿酸水平与乳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似乎呈“J”型曲线,即极低和极高的血尿酸水平都可能对健康不利。

C-反应蛋白(CRP):作为衡量全身性炎症的敏感指标,乳腺癌患者的 CRP 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肿瘤负荷增加以及较差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

癌抗原(CA 15-3 和 CA 27.29):这些是用于监测晚期乳腺癌病情的最可靠的血清指标之一,能够有效地追踪治疗效果、病情复发以及转移扩散情况。

D-二聚体:血浆中 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加重、肿瘤体积增大以及转移现象存在关联,这反映了癌症发展过程中凝血途径的激活情况。

氧化应激标志物:活性氧物质(ROS)在乳腺癌中起着关键作用。像 4-羟基壬烯醛(4-HNE)这样的标志物水平升高,而像过氧化氢酶这样的抗氧化酶在患者体内则降低,这为了解肿瘤发生过程中的氧化应激状况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视角。

乳腺癌管理的系统性生物标志物
这些标志物的真正价值在于将其整合到一个系统的、多模式的诊断框架中。虽然它们单独来看可能在早期检测方面缺乏特异性,但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风险分层、预后评估和监测的准确性。例如,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肿瘤免疫特征相结合,可以提高预后的准确性。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包括特异性较低、易受非癌症因素(如感染、肥胖)的影响,以及像与氧化应激相关的标志物这样的指标需要技术简化。因此,它们最好作为临床检查和影像学的补充工具使用,而不是作为独立的诊断手段。

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制定标准化的评估方案,并利用诸如液体活检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来同时分析多种生物标志物。探究血液指标、氧化应激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许能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扩大这些价格实惠工具的可及性对于减少全球范围内乳腺癌治疗结果的差异至关重要。

结论
血液学和血清学的生物标志物为改善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极具前景的途径,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地区。诸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CA 15-3 以及氧化应激指标等标志物能够提供有价值的、经济高效且非侵入性的信息,以揭示肿瘤相关炎症和疾病进展情况。将这些标志物纳入结构化、多模式的诊断策略中,有望实现更早的检测、指导个性化治疗,并最终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更公平的乳腺癌管理。

来源:
夏&何出版公司

参考文献:
马杜、Y. 等人(2025 年)。乳腺癌患者的血液学和生化血清标志物:诊断、治疗及预后意义。医学探索与假设。doi: 10.14218/erhm.2025.00022 。https://xiahepublishing.com/2472-0712/ERHM-2025-00022

责编: edito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