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生命阶段接触的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与对含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渴望之间存在关联

2025-07-15 来源: drugdu 52

一项于周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行的内分泌学会年度会议(即 ENDO 2025)上公布的动物研究显示,胎儿期和婴儿期接触内分泌干扰物质,会导致个体在日后更倾向于选择含糖和高脂肪的食物。

内分泌干扰物质是指存在于环境(空气、土壤或供水系统)、食物来源、个人护理产品以及人造产品中的物质,它们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为了确定早期生命阶段接触这些化学物质是否会影响动物的饮食行为和偏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对 15 只雄性大鼠和 15 只雌性大鼠进行了研究,这些大鼠在妊娠期或婴儿期接触了一种常见的此类化学物质混合物。

“我们的研究表明,内分泌干扰物质能够对大脑中控制奖赏偏好和饮食行为的神经通路产生物理性影响。这些结果或许可以部分解释全球范围内肥胖率不断上升的现象。”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得克萨斯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艾米丽·N·希尔兹说道。“了解接触此类化学物质对饮食模式可能产生的有害健康影响,或许有助于为公共健康建议以及个人改善饮食相关健康问题的努力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人员在这些老鼠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成年期)进行了行为学研究,以观察它们对高脂肪食物和蔗糖溶液的偏好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接触内分泌干扰物质的雄性老鼠在短期内对蔗糖溶液有偏好,而雌性老鼠则对高脂肪食物表现出强烈的偏好,从而导致体重增加。此外,接触过此类物质的雄性老鼠体内的睾酮水平降低,而雌性老鼠体内的雌二醇水平则保持不变。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大脑区域进行了测序,以确定胎儿时期接触内分泌干扰物质是否会导致这些对控制食物摄入和对奖励作出反应至关重要的大脑区域发生物理性变化。他们观察到,在所有测序的大鼠大脑区域中,基因表达都有变化,并且在与奖励相关的雌性大鼠大脑区域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有所不同。这些物理变化预示着饮食行为和食物偏好的变化。

希尔兹补充道:“重要的是,人们要明白,在生命早期接触或靠近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化学物质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有了这一认识之后,消费者可能会想要在怀孕期间和孩子幼年时期尽量减少与含有这些化学物质的环境、食物和其他各类产品的接触,以降低日后患肥胖症的风险。”

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的资助。

责编: edito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