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来源: drugdu
42
【滴度医贸网专家回答】
医疗器械内窥镜的灭菌需根据其材质、结构及使用场景选择合适方法,常见灭菌方式及操作要点如下:
一、灭菌方法选择
1.耐高温高压器械灭菌
适用对象:不锈钢材质的硬式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及可拆卸金属部件。
灭菌方式:压力蒸汽灭菌(132℃、2.1bar气压下作用3-5分钟)。
操作要点:彻底清除有机物、血迹及清洗溶液残留;裸露灭菌(不含干燥时间),避免器械叠放;灭菌后立即干燥并垂直悬挂,防止镜面刮伤。
2.不耐高温器械灭菌
(1)低温等离子灭菌
适用对象:软式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及光学部件。
灭菌方式: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灭菌周期45-75分钟)。
操作要点:灭菌前确保器械完全干燥;遵循设备说明书设置参数,避免过度灭菌导致器械老化。
(2)环氧乙烷灭菌
适用对象:结构复杂、不耐高温的硬式内窥镜。
灭菌方式: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浓度600-800mg/L、温度37-63℃、相对湿度40%-80%,作用1-6小时)。
操作要点:灭菌后通风解析12小时以上,去除残留气体;定期检测设备密封性,防止气体泄漏。
(3)戊二醛浸泡灭菌
适用对象:软式内窥镜及不耐高温的附件。
灭菌方式:2%戊二醛溶液浸泡10小时。
操作要点:浸泡时确保器械完全浸没,各孔道灌满消毒液;灭菌后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定期检测戊二醛浓度,低于有效浓度时及时更换。
(4)低温蒸汽甲醛灭菌
适用对象:复杂结构的硬式内窥镜。
灭菌方式:甲醛灭菌箱内进行(温度54℃±2℃、相对湿度70%-90%、甲醛浓度500mg/L,作用3小时以上)。
操作要点:灭菌后蒸发25%氨水去除残留甲醛气体;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灭菌效果;消毒物品摊开放置并留空隙,避免灭菌死角。
二、操作流程规范
1.预处理:使用后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内窥镜表面及管道,去除血液、黏液等污染物;管道内使用专用刷反复刷洗,防止残留物干涸形成生物膜;预处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避免微生物滋生。
2.清洗:分解器械,将可拆卸部件全部拆开;浸泡在含有多酶清洗剂的温水中(水温≤40℃),管道内部用高压水枪冲洗,关节部位用软毛刷手工刷洗;清洗剂现配现用,单次使用时间不超过4小时;清洗后用纯水漂洗三次,确保无清洗剂残留。
3.干燥与存储:使用经过过滤的干燥空气,管道内部用气枪吹至无水珠残留;软式内窥镜需垂直悬挂,避免弯折损伤;存储柜保持温度<24℃、湿度<70%,每日监测存储环境。
三、质量控制与监测
1.生物监测:每周做生物监测培养,采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作为指示菌;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同批次灭菌物品全部召回重新处理。
2.化学监测:化学监测卡粘贴在灭菌包外,变色不均匀需追溯原因。
3.物理参数检测:每季度对灭菌设备做物理参数检测,压力误差±0.5kPa以内,温度误差±1℃以内;灭菌设备每日空载运行B-D测试,每年由厂家做全面检修。
四、注意事项
1.人员防护:清洗人员穿戴防水围裙、护目镜及双层手套,配置洗眼装置;消毒剂配制区设置独立通风系统,环氧乙烷灭菌区域安装浓度报警装置;操作人员每年接受16学时专业培训,新进人员需通过实操考核后方可上岗。
2.器械维护:每次清洗后检查镜面划痕、管道破损,发现损伤立即停用;密封圈每季度更换,阀门每月润滑保养;建立预防性维护计划,光学系统每半年专业校准,导光纤维束断裂超过10%需更换。
3.应急处理:遇到朊病毒污染器械时,立即用1mol/L氢氧化钠浸泡60分钟;分枝杆菌污染需延长灭菌时间至标准周期的1.5倍;突发灭菌设备故障时,启用备用灭菌方案,优先处理急诊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