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来源: drugdu
442
【滴度医贸网专家回答】
《互联网药品医疗器械信息服务备案管理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互联网药品医疗器械信息服务的监管进入更加规范化、严格化的新阶段,其核心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监管框架升级:分级管理提升效率
明确责任分工
国家药监局:统筹全国备案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制定统一标准。
省级药监部门:负责具体备案及辖区内监管,形成“国家统筹+地方执行”的分级模式,既保证政策统一性,又增强地方监管灵活性。
备案单元细化:以网站或APP为基本单元单独备案,确保每个平台信息可追溯,避免“一证多用”的监管漏洞。
动态监管强化
备案变更实时更新:主办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域名等关键信息变更需在10个工作日内更新,防止因信息滞后导致监管失效。
定期审查机制:省级药监部门需在备案后3个月内完成材料真实性审查,必要时开展现场检查,对不符合条件者限期整改或取消资格。
二、准入门槛提高:从形式合规到实质安全
主办单位资质严控
必须为依法成立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禁止个人或未注册机构备案),确保主体责任可追溯。
需配备至少两名专业人员(熟悉法规或具备药学/医疗器械技术资格),保障信息服务的专业性。
信息真实性刚性约束
禁止发布高风险产品信息:如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以及中药配方颗粒、医疗机构制剂等,防止公众通过互联网获取非法或危险信息。
强制信息备份制度:要求平台建立历史发布信息备份和查阅机制,确保信息可追溯、可核查。
三、公众权益保障:从信息透明到风险防控
备案编号公示强化信任:平台需在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备案编号(格式如“网药械信备(京)字〔2025〕000001号”),提高信息透明度,便于公众和监管部门核查。
合规管理责任到人:主办单位需指定至少一名熟悉法规的管理人员负责合规性评价,定期自查信息内容,确保持续符合国家规定。
终止服务提前告知:若平台停止服务,需提前30日公示并办理取消备案手续,避免用户因信息中断遭受损失。
四、技术赋能监管:从人工抽查到智能监测
网络监测常态化:药监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平台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快速发现未备案、未展示编号、违规发布信息等行为。
违规处罚升级:对未备案提供服务、违规发布信息等情形,责令限期改正,并可采取约谈法定代表人、向社会公告等措施;若涉及违法销售或违反其他法律法规,依法移交相关部门处置,形成“备案-监测-处罚”闭环管理。
五、行业影响深远: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
遏制非法经营:通过严格备案和动态审查,淘汰不具备资质或违规操作的平台,净化市场环境。
推动企业合规升级: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满足专业人员配置、信息备份等要求,倒逼行业提升管理水平。
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生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规范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公众获取合法药品医疗器械信息,推动行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该规定的出台,是国家药监局对互联网药品医疗器械信息服务“全链条、动态化、智能化”监管的重要实践。通过抬高准入门槛、强化过程监管、压实主体责任,既守护了公众用药用械安全,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未来,随着规定落地实施,互联网药品医疗器械信息服务将步入“合规即竞争力”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