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速答】在带量采购背景下,如何选择高性价比仿制药研发品种?

2025-07-28 来源: drugdu 459

【滴度医贸网专家回答】

 

在带量采购背景下,选择高性价比仿制药研发品种需从市场潜力、竞争格局、技术可行性、政策导向、企业资源五大维度综合评估,优先布局通过一致性评价、临床需求刚性、技术壁垒适中、政策支持的品种。以下是具体策略与分析:

一、市场潜力:聚焦高销量、高利润、高增长领域

绝对销售数据:选择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品种,如降压药氨氯地平、降糖药二甲双胍等。这类品种带量采购中标后,即使价格下降50%,仍能通过销量覆盖成本并实现盈利。

案例:阿托伐他汀钙在“4+7”带量采购中,北京嘉林以6.6元/盒中标,毛利率超100%,仅11个城市采购额预计盈利1亿元,全国推广后市场空间更大。

销售趋势:优先布局慢性病、抗肿瘤、抗感染等长期用药领域,避免短期用药或替代品多的品种。

数据:高血压、糖尿病用药占仿制药市场60%以上,且患者依从性高,带量采购后市场份额稳定。

相对销售数据:对比同类品种市场份额,选择竞争格局宽松的赛道。

策略:避开原研药占比超70%的品种(如辉瑞的立普妥),优先选择原研药市场份额低于50%的品种(如阿卡波糖)。

二、竞争格局:规避“红海”,抢占“蓝海”

一致性评价进度:优先选择已通过一致性评价或原研药专利到期品种,避免未通过评价的品种被暂停采购。

政策:国家药监局要求,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不得参与带量采购,且20个省市已发文暂停采购。

企业竞争策略:

大型企业:布局全品类,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如华海药业通过10个一致性评价品种)。

中型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如抗肿瘤、心血管),打造精尖产品(如绿叶制药的复杂制剂)。

小型企业:转型原料药供应或委托生产,避免直接竞争(如为大型企业提供中间体)。

专利壁垒:

规避策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辅料比例或剂型绕开专利(如施慧达的左旋氨氯地平)。

创新机会:布局原研药专利到期前1-3年的品种,提前研发并申报(如2025年专利到期的抗癌药)。

三、技术可行性:平衡研发成本与成功率

传统仿制药:优先选择技术成熟、工艺简单的品种(如片剂、胶囊),降低研发风险。

案例: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多家企业快速上市,抢占市场。

复杂仿制药:布局技术壁垒高的品种(如缓释制剂、吸入剂),构建长期竞争优势。

政策支持:国家鼓励复杂制剂研发,通过一致性评价后享受优先审评。

案例:双氯芬酸钠局部凝胶通过PBPK模型豁免餐后生物等效性研究,缩短研发周期。

新评价方法:采用PBPK模型、体外试验等替代生物等效性试验,降低研发成本。

应用场景:小规格产品BE豁免、食物影响评估、局部给药等效性研究。

四、政策导向:紧跟国家医保与集采规则

带量采购目录:优先选择纳入国家或省级集采目录的品种,确保中标后市场份额。

数据:第二批带量采购覆盖33个品种,涉及糖尿病、高血压等领域,中选药品采购量占比达78%。

医保支付标准:关注医保支付价与中标价的联动机制,避免价格倒挂。

政策:非中选药品支付标准不高于中选价,倒逼企业降价或退出市场。

国际认证:布局通过FDA、EMA认证的品种,拓展国际市场(如科伦药业的头孢曲松钠)。

优势:国际认证提升产品质量认可度,增强带量采购竞争力。

五、企业资源:匹配自身优势与战略定位

大型企业:布局全品类,通过纵向一体化(研发+生产+销售)降低成本。

案例:恒瑞医药通过“仿制药现金支撑”模式,反哺创新药研发。

中型企业:聚焦细分领域,通过精尖化开发(如抗肿瘤类药物)提升利润率。

策略:整合资源,开拓不同药品生产线,提高科研能力。

小型企业:转型原料药供应或委托生产,成为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伙伴。

案例:烟台鲁银药业为大型企业提供中间体,规避直接竞争。

责编: edito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