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来源: drugdu
39
【滴度医贸网专家回答】
在RNA干扰技术中,siRNA(小干扰RNA)与shRNA(短发夹RNA)虽同属基因沉默工具,但其设计原理和应用场景存在显著差异。siRNA是化学合成或体外转录的双链RNA分子,由21-23个碱基对构成,两端带有2-3个核苷酸的突出端。它通过直接递送至细胞质,与RISC(RNA诱导沉默复合体)结合后,引导靶向mRNA的切割降解。这种机制使其能在数小时内快速起效,但半衰期较短(通常数小时至两天),需重复给药以维持效果。近年来,化学修饰技术(如2'-O-甲基化、硫代磷酸酯键)的进步已将其稳定性提升至一周,但仍受限于递送系统的效率,尤其在全身性治疗中需依赖脂质体或GalNAc偶联等靶向策略。
相比之下,shRNA是以质粒或病毒载体形式导入细胞的单链RNA分子,其发夹结构经细胞核内RNA聚合酶III(Pol III)转录后,被Dicer酶剪切为功能性siRNA,进而介导基因沉默。这一过程依赖宿主细胞的转录机制,导致起效时间延迟至24-72小时,但优势在于可持续表达数周至数月,特别适用于构建稳定基因敲低的细胞系或动物模型。例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慢病毒递送的shRNA可在大鼠脑内持续抑制α-突触核蛋白表达长达半年。不过,shRNA的设计需严格避免脱靶效应,过长或结构不稳定的发夹可能激活天然免疫通路(如RIG-I),而病毒载体的基因组整合风险(约0.1%-1%)也限制了其临床转化。2025年新开发的Pol II驱动型shRNA载体通过引入可调控启动子,在降低免疫原性的同时实现了组织特异性表达。
从应用场景看,siRNA更适用于短期、高灵活性的基因功能筛查。例如在肿瘤药物开发中,科研人员可批量合成针对不同癌基因的siRNA库,快速筛选潜在治疗靶点。而shRNA凭借其长效性,在构建转基因动物模型或基因治疗中更具优势。当前临床试验中,Alnylam公司的Patisiran(基于siRNA的ATTR淀粉样变性疗法)已进入III期,而Calimmune采用shRNA靶向CCR5的HIV疗法在2025年初完成II期试验,两者分别体现了不同技术的临床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前沿技术如CRISPR-shRNA联用系统(CombiGEM)通过单载体同时实现基因编辑和RNA干扰,将沉默效率提升3倍,这为复杂疾病的协同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未来,光控shRNA、自降解siRNA等智能调控工具的成熟,将进一步推动RNAi技术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边界。